沪苏湖铁路上海松江站服务中心进入金属屋面施工阶段
聚焦民生七有目标,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采取更多举措。
个人碳账户则将视线聚焦于客户的日常生活,个人客户可通过线上生活缴费、线下绿色出行等累计积分,获得相应的权益等级及礼品兑换。基于碳积分累积量,企业的碳账户将对应不同的等级,并享有不同的权益。
通过这类活动,可以增加用户登录银行App的频次,有利于银行开展营销。而浦发银行、建设银行等也已布局。并公开邀请千名用户参与测试体验。在绿色金融普惠化的道路上,建立个人碳账户是重要一步。然而,商业银行也有着盈利及自身发展需求,那么如何看待碳账户的实际意义?冰鉴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表示,从目的来看,银行推出与蚂蚁森林效果相似的碳账户,能够起到活跃存量用户,特别是大量休眠或半休眠用户的目的。
2021年11月3日,浦发银行推出适用于企业和个人的碳账户体系。深圳市也曾于去年11月印发《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具体量化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节能减碳行为并赋予一定价值。杨海平表示,制度的配套,是指相关机构需要以制度性文件确定匹配哪些权益,例如贷款额度、利率定价、绿色通道等;产品的配套是指与碳账户有关的产品创新,例如有的银行推出的碳减排贷款;保障条件的配套是指数据的收集以及IT系统的开发等。
早在去年11月,浦发银行就推出了适用于企业和个人的碳账户体系。根据内测者提供的信息来看,中信银行上线的碳账户与支付宝蚂蚁森林颇为类似,均采取通过减碳行为进而积累绿色能量,最终通过积累的能量获取一定权益。数字化转型意味着软硬件设施系统的建设,这需要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日前,中信银行宣布,面向个人用户推出的中信碳账户内测版上线,并公开邀请千名用户参与测试体验。
郭海飞认为,目前,碳账户最大的瓶颈还是如何确保碳账户碳排放数据监测与测算的科学性和真实性,碳账户的核算标准尚未统一,评价应用规则不够完善;部分企业没有在线能耗监测系统,数据不能自动采集,需人工线下填报,导致数据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存疑;数据归集仍存在一定制度与技术难度,同时需要防止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与滥用。相比蚂蚁森林,中信银行的碳账户在积累能量后,不仅能够参与公益事业,也可以选择兑换专属礼品,感觉似乎更为实际及具有激励性。
首批体验者登录App,即可在线开通个人碳账户,获取关联个人碳减排量,并可对碳账户的内测版功能提供优化建议。没有资金的支持,碳账户也无法落地生根。中信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内测版已经上线生活缴费网上办理(含水费、电费、燃气费等)、申请电子信用卡、开通电子账单等低碳行为的碳减排量核算。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表示,首先,碳账户是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碳减排核算可操作、可计量、可验证方面的重要探索,是绿色低碳银行打造的重要切入点。
今年1月份,山东日照银行在政府指导下搭建并上线了个人碳账户平台,截至2月末,日照银行已发放个人碳积分近1亿分,预计年末将开通个人碳账户30万户,年减少碳排放10吨。怎么吸引用户使用碳账户,是金融机构首先需思考的问题。某位内测用户表示。其次,碳账户是商业银行引导个人客户绿色低碳生活,引导企业客户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切入点。
据浦发银行介绍,依托该体系,银行一方面将识别企业和个人的碳排放情况,为所有减碳、固碳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差异化的快速结算、更便宜的资金、更灵活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将为客户提供更多与绿色消费、信贷等挂钩的权益。据了解,目前,已有多家银行试水建立个人和企业碳账户,并推出特色产品和服务。
据了解,除中信银行外,已有多家银行在碳账户方面进行探索。公开版即将上线,还将包含绿色出行、二手回收等更丰富的绿色低碳生活场景。
个人碳账户建立对银行有哪些好处?要获得用户真正认可,并吸引其持续参与,银行还有哪些路要走?近日,中信银行宣布,面向个人用户推出的中信碳账户内测版上线,引起业内广泛关注。企业碳账户的建立,可以实时监测企业能耗和碳排放情况,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找到减排点和优化点,还能为其锚定行业坐标,改善企业用能结构,同时享受与碳账户配套的金融支持政策,贷款额度提升,贷款利率优惠等。最后,碳账户与一定的权益挂钩,利用碳账户可以吸引客户将相关的业务向开立碳账户的银行归集,是商业银行营销客户的重要切入点。郭海飞认为,对于这一目标,未来还需要加强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升实时监测统计能力和水平。实际上,在双碳目标和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不少银行已在建立碳账户体系方面展开探索首批体验者登录App,即可在线开通个人碳账户,获取关联个人碳减排量,并可对碳账户的内测版功能提供优化建议。
探索建立碳账户据中信银行介绍,中信碳账户内测版依托中信银行信用卡动卡空间App开发构建,通过用户授权自动采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并通过科学计量方法累计个人碳减排量。企业碳账户的建立,可以实时监测企业能耗和碳排放情况,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找到减排点和优化点,还能为其锚定行业坐标,改善企业用能结构,同时享受与碳账户配套的金融支持政策,贷款额度提升,贷款利率优惠等。
不过,王诗强认为,此类活动看似简单,但实际投入成本并不低,否则将很难获得用户真正的认可,并吸引其持续参与。相比蚂蚁森林,中信银行的碳账户在积累能量后,不仅能够参与公益事业,也可以选择兑换专属礼品,感觉似乎更为实际及具有激励性。
公开版即将上线,还将包含绿色出行、二手回收等更丰富的绿色低碳生活场景。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TCL创始人李东生建议,由国家环保部门牵头,逐步建立统一的全国城乡居民碳排放计量账户;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倡导全民参与,提高全民绿色消费意识。
据了解,除中信银行外,已有多家银行在碳账户方面进行探索。怎么吸引用户使用碳账户,是金融机构首先需思考的问题。实际上,在双碳目标和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不少银行已在建立碳账户体系方面展开探索。试水个人碳账户,最终要瞄向构建全社会的碳账户体系。
郭海飞认为,目前,碳账户最大的瓶颈还是如何确保碳账户碳排放数据监测与测算的科学性和真实性,碳账户的核算标准尚未统一,评价应用规则不够完善;部分企业没有在线能耗监测系统,数据不能自动采集,需人工线下填报,导致数据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存疑;数据归集仍存在一定制度与技术难度,同时需要防止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与滥用。中国投资协会咨询委绿创中心副主任郭海飞认为,个人碳账户的建立,有助于提高民众节能降碳意识,倡导培养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据了解,这是首个由国内银行主导推出的个人碳账户。然而,商业银行也有着盈利及自身发展需求,那么如何看待碳账户的实际意义?从目的来看,银行推出与蚂蚁森林效果相似的碳账户,能够起到活跃存量用户,特别是大量休眠或半休眠用户的目的。
其次,碳账户是商业银行引导个人客户绿色低碳生活,引导企业客户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切入点。某位内测用户表示。
个人碳账户建立对银行有哪些好处?要获得用户真正认可,并吸引其持续参与,银行还有哪些路要走?近日,中信银行宣布,面向个人用户推出的中信碳账户内测版上线,引起业内广泛关注。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表示,首先,碳账户是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碳减排核算可操作、可计量、可验证方面的重要探索,是绿色低碳银行打造的重要切入点。不久前,建设银行向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实施工作组申报了基于碳账本的个人金融服务。冰鉴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表示,通过这类活动,可以增加用户登录银行App的频次,有利于银行开展营销。
据了解,目前,已有多家银行试水建立个人和企业碳账户,并推出特色产品和服务。此外,要建立一整套个人和企业碳账户体系,银行仍要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包括制度的配套、产品的配套,以及保障条件的配套。
中信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内测版已经上线生活缴费网上办理(含水费、电费、燃气费等)、申请电子信用卡、开通电子账单等低碳行为的碳减排量核算。早在去年11月,浦发银行就推出了适用于企业和个人的碳账户体系。
杨海平表示,制度的配套,是指相关机构需要以制度性文件确定匹配哪些权益,例如贷款额度、利率定价、绿色通道等;产品的配套是指与碳账户有关的产品创新,例如有的银行推出的碳减排贷款;保障条件的配套是指数据的收集以及IT系统的开发等。最后,碳账户与一定的权益挂钩,利用碳账户可以吸引客户将相关的业务向开立碳账户的银行归集,是商业银行营销客户的重要切入点。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